主观题整理¶
说明
本文档仅涉及部分内容,仅可用于复习重点知识
1 辩证唯物主义¶
1.1 辩证唯物论¶
1.1.1 物质和意识¶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 意识具有创造性
-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1.2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
- 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 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2 唯物辩证法¶
1.2.1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 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 事物的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方法论意义: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了解过去,观察现在,预见未来
1.2.2 对立统一规律¶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两点论: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党的次要方面
- 重点论: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 方法论意义: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1.2.3 量变质变规律¶
-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
辩证关系: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
方法论意义: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1.2.4 否定之否定规律¶
-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揭示了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3 认识和实践¶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实践与认识辨证运动及其规律:
- 总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 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历史唯物主义¶
2.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
-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2.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4 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2.5 社会形态更替¶
- 统一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
- 多样性: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
- 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 历史选择性: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 前进行
- 曲折性
2.6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义,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 资本主义原理¶
3.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2 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不是社会不需要,而是穷人买不起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 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3.3 经济全球化¶
- 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 贸易全球化
- 金融全球化
-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
- 科学技术发展
- 生产力发展
- 跨国公司发展
- 各国经济体制变革
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3.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原因:
- 生产力发展
- 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深化
- 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积极作用:
- 一定程度上利于生产力发展
- 一定程度突破私人垄断
- 改善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
- 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
消极作用:
- 加强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 只是缓和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服务其利益
3.5 商品和商品经济¶
商品的属性,与劳动的关系
商品经济的定义,历史作用
评论区
欢迎在评论区指出文档错误,为文档提供宝贵意见,或写下你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