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3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说明

本文档正在更新中……

说明

本文档仅涉及部分内容,仅可用于复习重点知识

1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1.2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2.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 生产力的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
  2. 生产力的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
  3. 生产力的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4.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是结构复杂的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

  1.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
  2. 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
  3. 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劳动者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一前提决定的,所以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的作用。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生产关系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1.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在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2.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其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少数剥削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在生产中处于被剥削地位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1.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2.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 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2.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1. 意识形态又称为 观念上层建筑,通常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1.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1.3 人类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形成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他们高度重视交往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客观趋势

1.3.1 交往及其作用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群体、阶级、民族、国家之间在物质和精神上相互往来、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

  1. 物质交往: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物质产品是其交往内容
  2. 精神交往: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涉及思想、意识、观念、情感和情绪等精神性的领域中进行的交往

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1.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促进社会关系的进步
  3. 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2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世界历史”是指各民族、国家通过普遍交往打破孤立隔绝的状态,进入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世界整体化的历史。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和向世界扩张的结果

1.4 社会进步与社会形态更替

1.4.1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社会进步作为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

1.4.2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能够集中体现社会形态的性质,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社会制度来指代社会形态

1.4.3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据经济基础特别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 统一性

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就复杂了。这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 多样性

1.4.4 社会形态更替中的必然性与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1. 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3.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1.5 文明及其多样性

1.5.1 文明及其演进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标志社会进步程度的范畴,反映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成果

1.5.2 文明的多样性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评论区

欢迎在评论区指出文档错误,为文档提供宝贵意见,或写下你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