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说明
本文档正在更新中……
说明
本文档仅涉及部分内容,仅可用于复习重点知识
2 真理与价值¶
2.1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1.1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不是客观的,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切唯物主义都作了肯定回答,一切唯心主义都作了否定回答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某一认识成为真理的决定性条件,并不在于它采取何种主观形式,而在于它能正确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 同一条件下 对于 特定的 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真理的客观内容就是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而特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实际状况也是特定的唯一
2.1.2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 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又是相互包含的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极目的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思维是无限的和绝对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其思维又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作为人的正确认识成果的真理,也必然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1.3 真理与谬误¶
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多重限制,人的认识活动往往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与谬误
所谓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进行斗争认识的发展与真理的获得,正是在对谬误的不断纠正中实现的
真理和谬误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矛盾,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2.2 真理的检验标准¶
人们认识世界的结果是否为客观真理,需要经过检验才能判定,而检验本身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这就是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2.2.1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争论¶
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依据什么来判定认识的正确与错误。对此哲学史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多数哲学家认为存在真理标准,少数人则持虚无主义态度,不承认存在任何真理标准,认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2.2.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从根本意义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也没有别的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如果实践的结果与实践之前的认识和预想相符合,那么之前的认识就得到了证实,成为真理性的认识;相反,则是谬误性的认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也使实践成为最公正、最有权威的“终极审判官”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 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所谓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方法。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方式是正确思维和表达的必要条件,也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但是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并最终服从实践检验的结果。所以,逻辑证明也不能取代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2.3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2.3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2.3.1 价值¶
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客观主义价值论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对立
实际上,价值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即客体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
2.3.2 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具有主体性、客观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四个基本特性,它们是价值本质的表现
- 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直接与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
- 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 价值的多维性。价值的多维性是指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 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2.3.3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在价值评价活动中,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所评价的客体,因此,评价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具体而言,作为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主要有以下特点:
- 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 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要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价值评价要以最户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所以,对于任何主体而言,是否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是否维护、满足了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根本利益,是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是判断特定主体实际需要是否合理的最高尺度
2.3.4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有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
通俗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观点,是区分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等的总观念。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是否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归根结底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3.5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